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西北局

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页

把幸福攥在手中

来源:西北岩土公司 胡婧  发布时间:2023-09-08 11:02:42  浏览次数:4910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尽管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不尽相同,标准不尽相同,但洋溢在嘴角的笑容是相似的,抬头仰望星空的舒适是相似的,这就是我从作家毕淑敏的《恰到好处的幸福》一书中得到的启示——幸福,没有刻意的标准,也没有灵魂的束缚,只有简单与质朴的内心感受。

读《恰到好处的幸福》之前,我所理解的幸福,就是“满足感”,从人性原始欲望的角度去体会“幸福”,获取满足所欲所望,在欲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是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这就是“欲望”层面的幸福。但毕淑敏老师用她细腻隽永的文字写道:“幸福是一种心的富足,不以物质的多寡来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爱的感受。”读到这里,我的内心猛然一惊,仿佛触摸到关于幸福的更深一层的含义,让我愈发渴望继续深入阅读和探索。

在疾病面前,我们每个人都会发自内心地祈祷“健康是一种幸福”。当我们置身于光明,便从不去追光,所以稀松平常的生活也从不会被重视,更不会被看成幸福。直到某一天,受疫情约束的我们,再也无法像曾经那样,随时奔赴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见想见的人,才恍然惊觉,其实幸福很简单,只不过是茶余饭后的闲散,家人团聚的闲聊,窝在床头的闲适……

毕淑敏通过文字,向每一位读者传递关于“幸福”的哲思。在读过她的书以后,我透过文字发现,在自古以来这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欲望”反而阻碍了幸福的发生,并鲜少产生幸福。所以毕淑敏在思索这一问题时,提出了“豁达”和“淡然”两种心态,她是这样表述的:“恰到好处,是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结晶体。它代表的豁达和淡然,是幸福门前的长廊。轻轻走过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

但细细一想,“幸福”和“欲望”从来不是对立关系,相反,两者却是互相成就。在日本流行一个词叫做“低欲望社会”,它是由日本一位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提出的,是指社会主流人群产生了放弃追求物质生活的现象,简而言之就是——苟活,有口饭吃就行。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话题,有的人为了满足物质生活,不停压榨精神生活,在满足追求物质上的幸福同时,精神上几近干涸。在“低欲望社会”却恰恰相反,无底线降低物质生活,从而来满足精神生活。从以上例子中,似乎“幸福”和“欲望”很难高度契合。对此,毕淑敏给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在读过以后非常认同,她表达的核心内涵便“平衡”,《恰到好处的幸福》,重点和题眼不在“幸福”,而在于“恰到好处”,也正是作者想传递给每一位读者的解题之法。《恰到好处的幸福》传递极具正能量的价值观,让我联想到我们身处的伟大时代,正在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在砥砺奋斗中建设着自己的国家,不断创造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深知,劳动才能创造幸福,“躺平”只能消耗“个人资本”,绝不可取。

追求梦想,追求金钱,追求名利……无论你追求什么,都是在激发自身欲望,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毕淑敏在书中却将欲望的高低与幸福的标准相挂钩,也便是“教你构建合理期望,学习面对幸福把握尺度”在读完以后,我对“幸福”也有了更深、更新的见解,甚而是恍然大悟,幸福不是“无欲望”,那已经不再是人,是行尸走肉罢了,幸福也不是“欲望太高”,这样只会让自己眼高手低,形成强大的精神内耗。知足常乐,不懈奋斗,两者结合才是幸福的“最优解”最重要的是平衡两者的关系,而且一定要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