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西北局

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页

雪域高原上的感动

来源:汪珠德  发布时间:2024-10-23 15:07:23  浏览次数:530

2024年的中秋节刚过,笔者随同单位领导奔赴雪域高原,看望野外地质项目部的员工。我们此行目的地是拉萨附近正在实施的2个地质项目--西藏当雄县拉屋铜铅锌地质项目部和西藏墨竹工卡县--林周县巴嘎拉(东)银铅锌勘探项目。

9月22日清晨,我们乘坐越野车从拉萨出发一路向东,朝着西藏当雄县拉屋铜铅锌地质项目部所在方向进发。深秋的拉萨河纤尘不染、清澈见底;晨曦中河面波光粼粼、寂静清幽;河谷两侧的山峦薄雾袅袅,天地一色。

进入山区,道路瞬间变得狭窄而陡峭。汽车轰鸣中爬上一个个云雾缭绕、高耸入云的达坂,又紧接着冲向一个个山石突兀、深不见底的峭谷。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在中午时分到达第一个项目部--西藏当雄县拉屋铜铅锌地质项目部。

项目部驻地设在海拔4500米的山坡上,主要工作区都在海拔5000米以上。项目部工作人员得知我们今天到达,于是便早早在驻地门口等待。说实话,出发前大家对这个今年新签订的社会地质项目的实施状况还是有所担忧。因为从事这个项目的主要技术人员,都是来自汉中分院,他们突然从低海拔且风景秀丽的汉中盆地,来到长年空气稀薄雨雪交加的高海拔矿区工作,生理和心理是否适应都是大问题。但当我们到达驻地,看到项目部这些年轻人一个个精神饱满,丝毫没有高海拔地区工作带来的精神困顿和萎靡,而且工作进程有条不紊全面向前推进,让我们一路悬着的心终于完全放了下来。

年轻上进的项目经理姚龙,性格开朗,他先后多次爬上5000多米的矿区现场踏勘采样,仔细编写勘查方案,并主动与业主方交流沟通,最后在多方竞争中顺利拿到了这个项目的勘查合同。

项目技术负责人姜小凡,这是一个对工作极端认真的年轻人。为把每一个矿点都能准确无误地查证清楚,从五月中旬进山以来,他几乎每天都要带着另外两个小伙伴上山工作,而且一去就是一整天,饿了啃一口干粮,渴了喝一口自带的开水,即使刮风下雨也坚持在山上工作。几个月下来,小姜本来白皙的脸庞也被高原的罡风吹得黝黑,三十出头的小伙子还出现了明显的谢顶迹象。虽然生活条件很苦,但说起找矿,小姜却兴奋异常,样样讲得头头是道。

90后技术员屈小龙,今年主动要求到这个项目工作,他认为在艰苦的环境中更能提升工作能力和培养意志品质。屈小龙特别能吃苦,前一阵,他每天上山总会感觉出现胸闷、肋骨痛等状况,起初他以为是正常的高原反应,所以也没当回事,照样每天爬超过30度的陡山,照样从山上背回几十斤重的样品。后来实在忍受不了,跑去医院一检查,竟然有两根肋骨骨裂了,当时医生嘱咐他一定要静养一段时间,但屈小龙考虑项目正在矿点异常查证的节骨眼上,说什么也不肯休息。于是他一边吃药,一边继续在野外一线工作。当我们见到他时,他仍然笑呵呵地说,没什么,现在都快好了。

刘帅是去年入职的大学生,毕业后一直在高海拔的一线项目部工作,当我们见到他时,他笑呵呵地说,高原工作其实没什么,只要你身体适应了就和内地差不多。

李春是一名老职工,今年被派到这个项目部做后勤保障工作。50多岁的老李进藏工作已经十七年了,本来高大帅气的他在多年的高原风吹日晒下,头发稀疏且皮肤黝黑发亮,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他在项目部的工作岗位是厨师,每天从早到晚,都在为项目部人员一日三餐奔忙。当我来到由棉帐篷改造成的厨房时,李春正在为大家筹备午饭。他刚把米饭装进高压锅里点着火,又匆匆忙忙地准备其他菜品。他告诉我,在高原上做饭,耗时耗力,就连下一碗面条,也要用高压锅来煮。一盘青菜,往往要翻炒十来分钟才能炒熟。看着李师傅忙碌的背影,我不由得感叹,是啊,在地质队干任何一项工作都是很不容易。老李告诉我,这么多年来,他每年过完年就回西藏,中间几乎没有回过家,近几年过年回到内地,总感觉身体不适,或许这就是高原上工作太久的缘故吧。

几个小时后,我们离开了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野外地质项目部,望着这群在大山深处忘我工作的弟兄们,我又一次被他们的精神感动得泪眼婆娑。

9月23日,我们仍然一大早从拉萨市区出发,驱车前往西藏墨竹工卡县-林周县巴嘎拉(东)银铅锌勘探项目。不同的是,这个项目工作区海拔更高、条件更艰苦。这个社会地质项目自2018年承揽后,已经连续做了7年。项目主要技术人员3名,具有多年西藏工作经验的张冬瑞是项目经理,入职不久的大学生石金浩、闫定国是主要技术人员。我们到达工作区时,山峦雨雾蒙蒙,汽车缓慢穿行在飘着雪花的云雾中,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张冬瑞介绍说,这个矿区工作面全部在海拔5000米以上,属高山深切割区,勘查区内山高坡陡,地势险峻,最高处位于工作区东侧,海拔5656米。

看完现场,我们来到项目部驻地,几间白色木板房醒目地矗立在海拔接近5000米的山坡上,旗帜上“中国冶金地质”几个大字迎风飘扬。

张冬瑞在这里向我们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他说,2018年西北地勘院接手了这个其他勘查队伍工作十多年都没有找矿突破的鸡肋项目后,打破思维惯式,通过不懈地现场观察和成矿规律研究,最终发现了具有重大工作价值的银铅锌矿体。现已探获资源量银***吨(大型)、铅锌**万吨(中型)。张冬瑞还说,通过2024年的工作,我们又发现了新的找矿线索,铅锌矿勘查达到大型规模已成定局, 并有向超大型规模努力的前景。同时还发现了有一定规模的金矿体,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必将成为西藏地区又一处多金属富集的矿产基地。

张冬瑞是西北地勘院2008年进藏工作人员之一,此前在这个勘查项目上已经连续工作了6年。今年本来因为身体原因,西北地勘院已经把他调离西藏,但合作方老板认定只有张冬瑞才能做好这个矿区的找矿工作,院里不得已只能又一次把这个项目的勘探工作交给了他。当我们在项目驻地见到石金浩、闫定国两名年轻的技术人员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张冬瑞真是一位合格的好师傅,他熟知矿区的每一个矿带。每一块矿石到了他的手上,他都能把其中的岩性结构给你讲得头头是道。他为了培养我们,经常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辨识岩性和矿体产状、如何规范开展地质填图、如何做好岩芯取样和编录。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掌握了金属矿产的重点找矿方法。两位年轻人还说,这里工作确实艰苦,我们经常在夜间因缺氧睡不着觉,头痛难忍,但想到身体单薄,几乎天天咳嗽不止的师傅张冬瑞,人家也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而且在这里一干就是六七年,难道他是铁打的不成。于是,我们所有的焦虑和不安瞬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几个月来,他们三人跑遍了矿区50多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角落落,发现了一处又一处良好的找矿线索。

日影西斜,当我们在雪粒扑面的寒风中离开项目部时,看到虽然笑容满面但却长期在高寒缺氧环境中工作导致嘴唇干裂青紫的张冬瑞和同事们,心里同样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惆怅和感动,我们的一线地质工作者真是太伟大了。

回程途中,我们又一次来到拉萨河谷地区,河谷平原上大片大片青稞已经成熟,阳光下金黄色的麦穗随风摇曳,许许多多的藏族同胞正在忙碌地收割庄稼,无数的牛羊在刚刚完成收割的地里自由自在地觅食,好一幅幸福祥和、国泰民安的美妙生活画卷。

两天紧张的野外项目行程即将结束,虽然项目部高原缺氧的自然环境也给身体带来了许多不适,但看到一线职工为了地质事业有如此的拼搏和奋斗精神,心中不免涌起一股又一股感动的热流。试想,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仍能在近似与世隔绝的极端环境中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忘我工作的地质人,难道他们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