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西北局

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页

地质新兵的第一年

来源:西北地勘院 卢俊辉  发布时间:2022-04-19 14:14:21  浏览次数:7506

坐在回家的动车上,看着车窗外冰天雪地的祁连山,思绪又将我拉回到那个曾经日思夜想都想离开的地方。作为一名地质新兵,而今回望地质生涯第一年走过的路,感慨万千……

“漫漫雄关,冰封祁连”,这是我对工作区最深的第一印象。刚刚参加工作,我便来到位于甘肃省肃南县祁丰藏族自治乡的甘青项目部,现在回想,这也许是我今年最大的幸事。此时甘青项目部由我们3个年轻技术员及外聘司机、厨师和钻机队伍组成。我在这6个月的工作时间里,真切地感受到了地质人的不易,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作为一个刚走出校园的学生,对于走向工作岗位有很多憧憬,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面对第一次长时间离家、第一次出野外、第一次上高原,有许多难题都需要克服和适应。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优秀的领导和志同道合的同事,当我从西安出发坐了9个小时的高铁到达酒泉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了,一个人拉着行李在陌生的高铁站等同事来接,忐忑中伴着激动,巧的是,来接我的项目副经理王伟平居然是我本科时的直系学长,一下子忐忑的心就放了下来。

第二天去项目部,我满怀欣喜,正值七月,非常闷热,但当我坐在皮卡车上看着窗外的蓝天白云和途中大片翠绿的草原时,闷热也仿佛减半了,一时沉浸在这舒适的美景中。皮卡车稳稳的行驶在美丽的大山中,但约两小时车程后,路面不再平坦,搓衣板似的石子路异常颠簸,放眼望去,荒无人烟。就这样,经历了4小时的车程,我来到了位于大山深处的甘肃省肃南县祁青乡,一个民风淳朴的藏族自治乡,这也意味着在这里开启新的工作生活,也将在这里完成蜕变,从校园到职场的一次蜕变。

项目部驻地海拔2300多米,休整一天后,就开始了繁忙的野外工作。矿区海拔最高达4300多米,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一天到达矿区,迎接我的居然是恶心、头疼、四肢无力,而我也只好无能为力地躺在车上休息。透过车窗,看着王利伟和王伟平他们矫健的身影,我发自内心的佩服,能在如此陡峻且高海拔的山上如履平地,来回奔波,是我从来没有预想到的。也许是害怕,也许是自己还未能克服心中那份恐惧,总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份危险的工作,心里甚至有点打退堂鼓。事情的发展不是人可控的,而改变也总发生在不经意间。有一次我们在车里聊天,当王伟平聊到他们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甜水海”工作的经历时,我感动了,心里莫名的有一种冲动,一种属于年轻人应有的冲劲,催促着自己要坚持下去、要勇敢去闯、要敢于改变、要亲自体验“甜水海作风”,尽管在他们看来已经是家常便饭,说出来又是那样的云淡风轻。

回想大学期间,也是有出野外经历的,但是像这样长时间的野外工作还是头一次。七月出野外,十二月底收队,历时六个月,野外单调的生活或许常人是难以忍受的,“苦中作乐”一词恰是对这种生活最好的诠释。野外的“苦”是种说不尽的苦,荒凉的野外,初到时的新鲜,被无情的时间消磨殆尽。陡峻的山峰使人恐惧,而我却需要每天穿梭于各个山岭之间,七月的烈阳、八月的暴雨、九月的荒凉、十月的疫情以及十一、十二月的寒冷,最难忍受的或许是对于亲人的思念,那份对家的眷恋。我也时常告诫自己,现在工作了,应该长大了,应该学会承受。在自己和内心不断的对话、博弈和鼓励中,我坚持了下来,完成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蜕变。六个月间,好在遇到了平易近人、志同道合的同事,他们都是工作多年的老同志、老党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默默无闻、爱岗敬业、专心仔细是我对于他们半年来的初始认知,这也成为了鼓励我向前的动力。

由于我的专业和现在的工作方向上有一些差别,对于变质岩及金属矿产勘查不太清楚,只能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学起。对于刚毕业的我,学习应该是最轻松的事情了。每周的例会上,除了工作总结和任务安排外,我们也会交流专业技术问题,不断分析前人资料、阅读文献、提出设想、野外验证,这是我学习最好的平台,也是促进项目生产的最好方式。


八月份的矿区正值雨季,到项目检查指导的厉总在矿区连续奔波三四天,50多岁的人比年轻人速度还要快,跑路线的第二天,刚上山就下起了小雨,不过,厉总并没有要停下的意思,仍在绵绵细雨中继续前行。说来惭愧,那时候我刚来项目10多天,身体上还没有完全适应,再加上下雨,没一会就支撑不住有点高反。他们回来的时候嘴唇发紫,全身都湿透了,回到驻地我才发现厉总的登山鞋鞋底都坏掉了,这些对刚来的我触动很深,让我切实感受到了老地质人的敬业。我也在时刻反思,作为新时代的地质人,立志要把这样的作风传承下去,只有一代代地质人都流淌着这样的血液,我们才能够找到更多、更好的矿产资源。

九月秋叶黄,干枯的小草预示着高原的冬季逐渐来临。望不穿的大山和枯萎的小花让我有些念家。为了生活不那么无聊,项目部组织开展了各项活动,印象最深的当属王伟平的“理发”行动和项目部“厨艺大比拼”了,饺子、油泼面、大盘鸡、红烧肉,同事们打趣,“只有肚子吃饱了才没那么想家”。

十月的疫情,打乱了正常生产的节奏。身处祁连山深处的我们,疫情期间封锁在祁青乡,而此时正是项目生产最关键的时期,由于地方政府为防止疫情扩散而封堵道路,因此保障项目生产稳步推进成了当时最需解决的问题。因项目部驻地和工作区之间相距近40公里,位于二者之间的镜铁山检查站也成了我们无法跨越的最大鸿沟,保障项目生产的油料、生活物资等无法送达矿区。而在这关键时期,王利伟经理天天与地方政府、工业园区管委会、周边矿山企业联系,大家来回奔波在找油、送物资的路上,没有一人因为困难而吓倒,最终保障了项目正常的生产工作,未停工一天。

进入十一月,冷空气来的肆无忌惮,寒风逼迫着你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水洒在岩心上,未等从箱内拿出便已然冻成冰棒,“滴水成冰”这个词用到这里非常贴切。最冷的时候零下20多度,中午的暖阳显得那么短暂,而这短暂的“高温”正是我们编录的最佳时机。大雪时常阻断车辆通行的道路,而从矿区“石门”爬到钻机施工点似乎也成了家常便饭。这一刻,高原的山路显得那么长,钻机施工的机台又变得那么远,在这冰天雪地里,一切又是那么的不易。山顶的青羊用嘲笑的目光看着我们气喘吁吁,不时还撒个欢炫耀自己的能力,但我们不能输,一步步向前就能看到胜利。

经过半年的工作,在老同志的悉心指导下,我熟悉了矿区地质特征,掌握了勘查规范,学会了地质填图、剖面测制、探槽编录、钻孔编录等工作,同时也对金属矿产勘查进行了深入学习,进一步掌握了不同金属矿产的成因。最受启发的就是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转化为矿区内的实践,至此,我觉得才真正的踏入了地质找矿的大门,而后的风景需要我不断的去探索、挖掘。


半年时间匆匆而过,随着与同事们接触的时间越长,越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地质人那种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工作作风,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支撑,恐怕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很难坚持下来。王利伟总会跟我们聊:“我们搞地质的,就应该像革命先烈一样,虽然不知道何时革命会成功,但是要有敢于拼搏,为了心中的革命理想勇往直前的劲头。搞地质也是,我们不可预知这山里会不会有大矿,我们只有尽全力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和寻找,就算这一次失败了,也不能气馁,要积累经验,提升自身技能,为下一次漂亮的翻身仗做准备”。王伟平总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在退休前能够找一个大矿,如果再有一个“金罗盘奖”那就更满足了。每次当我们在矿区跑路线的时候基本上王伟平都会落在后面,他会拿着地质锤在这里敲敲那里看看,不放过任何一处。正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质梦,才能够在这艰苦的地方一干就是这么多年,几乎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数。随着80、90后登上历史舞台,开始成为地质行业的主力军,我们必须要继承前辈们的作风,把地质找矿事业发扬光大。

在这海拔4200多米的大山里,我们遇到过狼,撞见过黑熊,但是也看到了漂亮的角鹿和漫山的青羊。在这个只有我们的地方,坚持下去的除了自己的热情,还有老地质人的激励,我们谨记地质人的“三光荣”精神,传承地质人的光荣传统,更要展现青年人的朝气、活力和美好的愿景。

思绪万千,恍然间看见车窗外白茫茫的祁连山与近处行色匆匆、人声鼎沸交织成回家的路,等待我们的一定是历经奋斗之后与家人灯火相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