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西北局

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页

再到青海——2022年青海地勘院调研纪实

来源:张彦华  发布时间:2022-08-23 17:15:20  浏览次数:4775

2022年7月19日21点30分,西安飞往西宁的飞机平稳降落在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当我走出机场,踏上西宁土地的那一刻,面对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不由得发出了内心的感叹:青海——西宁——我又来了。

上次来西宁还是2021年5月刚到西北局工作不久,清楚的记得第一次来西宁的情形:干净的街道、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星空以及青海地勘院正在整修的办公室和一张张等待我认识的脸。这次再来青海,除了进一步加深与青海院职工的印象,还有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到项目现场看望和慰问坚守一线的基层职工,内心充满更多期待。

几天的调研,驱车近2000公里,到单位、到项目、到野外施工现场,每到一处无不被青海地质勘查院这支年轻活泼、工作严谨、不怕苦累的地质队伍所感动,让我对这支还不曾完全熟悉和了解的团队陡然而生敬意,也再次让我对新时期地质人特别是当前地勘经济持续下行压力下的青海地质勘查院和地勘产业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一、宽敞明亮、整洁如新的办公环境,展示企业品牌新形象

青海地勘院的办公场所,位于西宁市城东区一处位置优越的写字楼内,面积约3000平方米。走出电梯,宽敞明亮的过厅里,大理石墙面上白底蓝字的“中国冶金地质总局青海地质勘查院”“中冶地质青海科技有限公司”单位招牌端庄大气,吸引着每一位来青海院调研参观的领导和同仁。


为了让大家更加熟悉我这个来西北局一年多但因来青海不多尚不完全认识的纪委书记,也便于我更加深入了解大家和青海院的基本情况,我们依次走进每一间干净如新的办公室看望大家,大家或在办公桌前、或会议室内、或实验设备前……看到我们的到来,大家纷纷起身,回答我对一些基本情况的提问,介绍自己情况和岗位职责,我认真地听,同时努力记住大家的姓名、学历等基本情况,也因人员多的缘故吧,原谅我尚不能完全记清每一名职工的基本情况和模样,但你们认真工作的样子让我记忆深刻。装修一新的会议室、富有现代感的自动触摸档案室密集柜、土工实验室整齐排列的土工实验仪器设备,干净整洁,像一排排列队的士兵。要不是先前看到的地勘院和公司名称,俨然是一家严谨、有序并显神秘和富有现代感的科研单位。就是这样的环境,静静地向我们展现着这家传统认知中艰苦、偏远的地勘单位全新的品牌和形象。我喜欢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在于此。

二、催人奋进、发人深省的标语口号,展示企业文化新内涵

青海地质勘查院和新近转型注册的中冶地质青海科技有限公司的名称已算得上“高大上”,办公楼的各种宣传栏、党员活动室、职工活动室等富有时代特色和反映青海地勘院“精气神”的标语口号,更是生动地展示着青海地勘院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十九届六中全会宣传栏、参加青海省党代会的照片、院各项重要会议通讯照片、企业文化宣传图片、廉洁宣传挂图、各类先进人物照片和事迹展板以及工程项目进度成本公示记录本等等,无不体现着青海地勘院鲜明的企业文化特色。职工活动室墙面上“别抱怨,一切都要靠自己”大字口号着实吸引了我。口号通俗易懂,意味深长且发人深省,结合了青海地勘院实际,丰富并充实了冶金地质的“三新”文化,展示出青海地勘院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新的内涵。

三、略显腼腆、目光坚毅的经营团队,展示年轻员工新气息

在与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交流中,改变了我一直把80、90当作当前干部职工队伍主力的认知。了解发现,青海地勘院这支105人的团队,平均年龄仅28周岁,90后甚至00后都不能算是新兵。在与一名00后男孩交流中,男孩腼腆的真像个孩子,当然在我眼里22岁的年纪还就是个孩子。但在他们腼腆的脸上让我读出了坚毅和刚强。他们选择了地质勘查专业,来到了能够让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青海地勘院,他们内心满足并充满了无限期待。另外这支团队除了年轻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多民族。据说青海省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包含了全国40多个民族,青海地勘院职工队伍也一样包含了汉、满、蒙、回、藏,还有我尚不熟悉的土族、撒拉族等多个民族,尽管他们生活习惯不同,但他们自豪而无悔地融入青海地勘院这个集体,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展现年轻活力和工作能力,为青海院做贡献的信心和决心是一致的。与他们沟通交流,让我切身感受到青海院这支年轻团队的蓬勃朝气,内心也充满了年轻的气息。一次餐前有人提议请藏族小伙小万为大家跳上一支藏族舞唱上一首藏歌,在大家的掌声中小万即兴为大家送上了藏舞和藏歌。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年轻人“这都不是事儿”的性格和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特质,为大家营造了欢乐祥和的氛围,凝聚了团结奋进的力量。这就是年轻人的生活,这就是年轻的青海地勘院团队,在他们中间我好像也年轻了许多。

四、聚精会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展示科学求真新理念

为了不打扰他们的工作,事先并没有通知大家我要来。走进他们的办公室,看到大家或聚精会神在电脑前熟练地敲击键盘、处理数据、或专注地记录实验仪表的数据、或围坐在图桌前分析查找图纸上可能的成矿带、可以打钻的勘查孔位坐标,像极了军事作战指挥部的样子……那种专注和认真让我敬佩和感叹。土工实验室一排排带有仪表显示的设备整齐排列、一箱箱野外现场钻探采回的岩心样品,实验人员熟练的操作各种仪器,检测数据,为下一步设计施工分析处理提供基础数据资料。他们展现出对科学的尊重和敬畏,实则是对用户的负责和担当。


优秀的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应该就是这样,唯有如此,才能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也才能不断进步。我们常说要让敬业成为工作的习惯,其实,所谓的敬业,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将自己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换句话说,就是要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争取不出现纰漏和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并为单位为客户创造更大的效益。这正是青海地勘院广大职工对待科学、对待工作的真实写照。

五、不畏艰辛、牢记使命的项目人员,展示地勘队伍新形象

本次调研的一项重要行程,便是到一线项目部看望并慰问大家。这也是我来西北局以来的一个愿望:把领导的关怀带给大家,把纪委本职工作向大家宣讲并提醒大家,同时听取大家对局改革发展、纪委工作特别是对我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来西北局一年多的时间,到各产业单位调研多在总部机关,基层的同志们大都还不认识我这位来自外单位的纪委书记。对我来说,到青海高原一线项目部有了更多期待。加上之前项目负责人小李微信转发的一条项目现场大雪纷纷的视频,让我们的这次行程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

7月21日看望了海西分院同志们后,便驱车向香日德-达尔乌拉铁矿选矿建设项目勘查项目部驻地进发。在项目人员的陪同下,沿着刚刚下过雪的泥泞道路,跨过因雨雪水流陡急的河流,车辆横溜侧滑,一路颠簸着向项目部进发。地勘项目大都在条件艰苦的区域,印证了向项目施工地点的进发注定是艰难坎坷,车辆每开过1米,都是泥泞和陡峭的山坡,让我切身体会到跋山涉水的深刻含义。就这样三台车相互引导,相互拖拽,20公里的路竟然走了一个小时,终于来到一片四面环山的开阔地,几顶帐篷和工程车出现在眼前,这里便是项目山脚下海拔4000米的大本营。背后的名为达尔乌拉河的水流,因昨天的雨雪也哗啦啦急了起来。车停在大本营前,了解了项目和大家的基本情况后,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向着矗立在半山坡上的钻机进发。远远望去,白雪覆盖的山坡上两台钻机因红色的机身而显得格外醒目。盯着钻机的方向,踏着雪后的山坡,开始了艰难的攀爬。


一路因融化的雪、水、泥土和半露的绿草,让本就没有路的山坡异常难走,加上几乎布满山坡的鼠洞,让我们向前深一脚浅一脚的每一步变得更加艰难。同行的人员有的打起了退堂鼓,但想到项目人员日复一日甚至年复一年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我们没有理由退缩,更坚定了我一定要到项目钻探现场的决心。也许野外工作经历和锻炼,引导我们的项目负责人小李,尽管是个刚刚20出头的姑娘家,但走这样的山路如履平地,只见她双手提着怕被弄湿弄脏的裤脚,轻盈地走在队伍最前面,还不时回来拉我们一把。让我们看到了巨大的差距。就这样我们步履蹒跚,看上去也就1公里的山坡路我们竟然走了1个小时,终于来到了钻机前。小李熟练地给我们介绍了钻机工作情况和项目钻孔设计施工及完工情况,我们以机台为背景与脚下的泥泞和远端的雪山留了个影,以示纪念。这里海拔显示4200米,也许受工作人员的鼓舞,我们中竟然没有一个人“高反”算是对我们的激励和奖赏吧,让我们不虚此行。


准备离开的时刻,与他们依依惜别,互道珍重。坐在回程的车上,颠簸在泥泞的山路,大家因劳累困意袭来,而我却静静地望着窗外,不时回头望向大本营和钻机方向,思绪万千,竟没有一点困意。

他们这群年轻地质人略带黝黑和高原红的脸庞、聚精会神的眼神、对工作严谨的态度,以及身处海拔4200米高原的项目驻地上勘查采样的身影,像电影胶片一样,一帧帧一幅幅时时闪现在脑海,灵动在眼前。都说这个时代成长起来年轻人独生子多,从小家长溺爱,娇生惯养,没有吃过苦受过累,但工作和生活在青海地勘院和野外项目部的这群年轻人却全然没有这样的表现,展现出的是地质人的刚毅和坚强。他们是新时代地质人杰出代表,是“不畏艰辛、做事用心,务实创新”精神的体现者,是新时代“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的践行着。

谨以此文送给可爱的你们。希望你们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保重自己、注意安全,一切安好!我会再来青海看你们!